小儿病毒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病毒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可通过接触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传染。病毒侵入肠道后破坏肠黏膜,导致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就医,避免脱水并遵医嘱护理。
1.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病原体,多发于秋冬季。病毒通过污染的手、玩具或食物进入消化道,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导致水样腹泻每日可达10-20次,常伴有喷射性呕吐和低热。治疗需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观察尿量防止脱水。
2.诺如病毒传播
诺如病毒具有强传染性,可通过呕吐物气溶胶传播,易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暴发。患儿表现为突发呕吐和腹痛,腹泻程度较轮状病毒轻。治疗可选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家长需对患儿衣物和排泄物严格消毒。
3.腺病毒侵袭
肠道腺病毒40/41型可引发持续7天以上的腹泻,粪便常带黏液,可能伴随结膜炎或呼吸道症状。病毒损伤肠绒毛后会影响营养吸收,治疗时需配合使用复合凝乳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锌制剂,家长应提供低乳糖饮食减轻肠道负担。
4.星状病毒诱发
星状病毒多感染2岁以下幼儿,症状较轻微但病程较长,典型表现为绿色水样便和间歇性低热。该病毒对肠黏膜破坏较轻,可使用胃蛋白酶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配合饮食调整,家长需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疹。
5.接触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患儿粪便污染的手、餐具、玩具等媒介传播,成人携带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婴幼儿免疫系统未完善且卫生意识薄弱,更易通过粪口途径感染。预防需加强奶瓶消毒、饭前洗手,托幼机构出现病例时应进行环境终末消毒。
病毒性肠炎患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或选择无乳糖配方奶,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恢复期可食用苹果泥、焦米汤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腹泻。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和体温变化,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或血便需立即复诊。日常需做好手卫生,患儿粪便要用漂白剂处理后再排放,患病期间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48小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