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等。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1、发热
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2-7天。发热可能伴有寒战、面色潮红等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热3-5天后体温可暂时恢复正常,1-2天后再次升高,呈现双峰热型。发热期间患者常感到全身不适、乏力。
2、头痛
头痛是登革热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前额或眼球后疼痛,程度较剧烈。头痛可能伴随眼痛,尤其在眼球转动时加重。这种头痛与病毒血症和炎症反应有关,通常在发热初期即出现,可持续整个发热期。
3、肌肉关节痛
患者常出现明显的肌肉和关节疼痛,以下肢和腰部最为明显。这种疼痛被形象地称为"断骨热",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活动。疼痛症状通常在发病后2-3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轻,但可能持续数周。
4、皮疹
皮疹多出现在发热后3-4天,初期为面部和躯干部位的斑丘疹,随后可扩散至四肢。皮疹可能伴有瘙痒,按压可褪色。部分患者在热退后会出现第二次皮疹,表现为针尖样出血点或瘀斑,多出现在下肢。
5、出血倾向
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出血表现,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月经量增多等症状。出血倾向与血小板减少和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需要密切监测。
登革热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出现高热不退、剧烈腹痛、持续呕吐、意识改变等严重表现时需立即就医。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防蚊灭蚊,清除积水容器,使用蚊帐和驱蚊剂等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