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健品就是交智商税?客观分析:这5类人就该补充保健品
保健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个问题就像问"化妆是不是骗局"一样,答案完全因人而异。有人花大价钱买维生素当糖吃,也有人靠科学补充改善了多年的健康问题。关键在于——你属不属于那部分真正需要的人?
一、这5类人确实需要保健品
1、饮食严重失衡的上班族
每天靠外卖续命,蔬菜摄入不足200克的人。这类人群往往缺乏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比吃护肝片更实际。
2、特殊生理期女性
孕期需要叶酸、更年期需要钙质。研究显示,中.国女性钙摄入量仅为推荐值的50%,这时选择靠谱钙剂比喝骨头汤效率高得多。
3、消化吸收障碍人群
肠胃手术后或长期服用抑酸药的人。这类人群对食物营养的吸收率可能下降30%-50%,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补充。
4、严格素食主义者
完全不吃动物性食品的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12。这种维生素几乎只存在于肉类中,缺乏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5、特定疾病高风险人群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补维生素D,糖尿病患者补铬元素。但切记要在专业评估后进行,别自己当医生。
二、选购保健品的黄金法则
1、看准"蓝帽子"
认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标志,避开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三无产品。
2、剂量不是越高越好
维生素C每日上限2000mg,维生素D不超过4000IU。超过安全剂量可能适得其反。
3、警惕"万能型"产品
号称能同时改善失眠、脱发、便秘的产品,基本可以判定是忽悠。
4、分清药品和保健品
治疗骨质疏松需要药品级钙剂,保健品只能作为日常补充。
三、这些情况纯属浪费钱
1、把保健品当饭吃
再好的补充剂也不能替代均衡饮食,每天吃五种以上保健品的人该反思饮食结构了。
2、跟风买网红产品
看到明星带货就冲动消费,结果买回来发现成分表第一位是糖。
3、迷信"进口必属精品"
某些海外产品剂量不符合国人需求,甚至添加未申报成分。
保健品就像汽车备胎,平时用不上的人觉得它多余,真正需要时才知道它的价值。理性看待这个行业,既不妖魔化也不神化,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素养。下次打开购物车前,先问问自己:我的身体真的需要这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