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灌肠的4个注意事项盘点
灌肠的注意事项主要有操作前肠道准备、灌肠液温度控制、体位选择和操作后观察反应四点。
1、操作前肠道准备
灌肠前需排空膀胱和直肠,便秘者可提前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操作前2小时避免进食固体食物,可选择流质饮食。清洁灌肠需重复进行直至排出液澄清,治疗性灌肠须遵医嘱提前服用导泻剂。肠道准备不充分可能导致灌肠液残留或逆流。
2、灌肠液温度控制
灌肠液温度需维持在37-40摄氏度,过冷易引发肠痉挛,过热可能损伤肠黏膜。可将灌肠袋置于温水中预热,使用前用手腕内侧测试温度。中药保留灌肠时药液温度可略高但不超过42摄氏度。温度异常可能影响药物吸收或导致虚脱。
3、体位选择
常规采用左侧卧位并垫高臀部10-15厘米,该体位利于灌肠液流入降结肠。高龄或行动不便者可选择仰卧位屈膝姿势。保留灌肠后需保持俯卧位20分钟以上,治疗性灌肠后建议交替变换体位促进药物分布。体位不当可能导致灌肠液过早排出。
4、操作后观察反应
灌肠后需观察30分钟有无腹痛、便血或心悸等异常反应。首次灌肠者可能出现轻微腹胀或排便感,持续超过2小时需就医。保留灌肠后6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出现电解质紊乱症状如乏力、口渴应及时补液。操作后24小时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
灌肠后建议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长期灌肠者需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出现持续腹泻或肛门不适时应暂停操作并咨询医生。居家灌肠需严格消毒器具,治疗性灌肠须按疗程规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