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静脉药物滥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可通过皮肤黏膜破损或医疗器械操作进入血液。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心脏杂音、皮肤瘀点等症状。临床常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2、草绿色链球菌感染
草绿色链球菌多来源于口腔或呼吸道感染,常通过拔牙、扁桃体切除等操作引发菌血症。典型表现为低热、乏力、杵状指,可能伴随脾脏肿大。治疗首选注射用青霉素钠,耐药者可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同时需处理原发感染灶。
3、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畸形易形成血流湍流,使心内膜内皮受损。异常血流可捕获循环中的细菌形成赘生物,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发育迟缓。除使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等抗生素外,需评估手术修补指征,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病或退行性瓣膜病变导致瓣膜表面粗糙,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无菌性赘生物。二尖瓣脱垂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继发感染时需联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严重瓣膜毁损需行瓣膜置换术。
5、静脉药物滥用
不洁注射行为可直接将病原体注入血液循环,三尖瓣最常受累。患者可见多发性肺栓塞、Osler结节等特殊表现。治疗需长期静脉使用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配合注射用氟康唑控制可能合并的真菌感染,必要时行赘生物清除术。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注重口腔卫生,进行牙科操作前高危人群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定期随访,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1周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严格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监测体温和心脏功能变化。康复阶段逐步恢复低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