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做核磁共振能查出什么
骨折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能明确骨折线位置、软组织损伤程度及骨髓水肿情况。核磁共振对隐匿性骨折、骨挫伤及周围韧带、肌腱损伤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尤其适用于X线或CT难以显示的早期细微骨折。
核磁共振通过多序列成像可清晰显示骨折线走向及周围软组织解剖结构。T1加权像能识别骨折线低信号特征,STIR序列对骨髓水肿高信号敏感,可判断骨损伤范围。同时能评估关节软骨损伤、半月板撕裂等合并伤,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脊柱压缩性骨折,核磁共振可鉴别骨质疏松性与病理性骨折,通过脂肪抑制序列判断椎体内出血或肿瘤浸润。
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分辨率优势明显,能显示肌肉、肌腱、滑膜等结构的损伤程度。前交叉韧带断裂可见纤维连续性中断,肩袖撕裂表现为肌腱回缩伴高信号。骨髓水肿范围可预测骨折愈合潜力,弥漫性水肿提示愈合延迟风险。儿童骨骺损伤时,核磁共振能准确显示生长板受累情况,避免普通平片导致的漏诊。
骨折后建议保持患肢制动,避免负重活动加重损伤。恢复期可适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如牛奶、西蓝花等富含钙的食物。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进度,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复诊。功能锻炼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早期以等长收缩为主,后期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