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法复位固定适应症有哪些

骨折手法复位固定的适应症主要有闭合性骨折、稳定性骨折、儿童青枝骨折、部分关节内骨折以及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手法复位固定是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适用于特定类型的骨折情况。

骨折手法复位固定适应症有哪些

1、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完整,没有伤口与外界相通。这类骨折通常没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感染风险较低,适合采用手法复位固定。手法复位可以避免手术带来的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复位后通过石膏、夹板等外固定装置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常见的闭合性骨折包括桡骨远端骨折、胫骨骨折等。

2、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端对位良好,复位后不易发生再次移位的骨折。这类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后能够维持良好的对位关系,外固定装置可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稳定性骨折多见于长骨的横行骨折或短斜行骨折,如肱骨外科颈骨折、尺桡骨双骨折等。手法复位固定后,骨折愈合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确保骨折端没有发生移位。

3、儿童青枝骨折

儿童青枝骨折是儿童特有的骨折类型,表现为骨皮质部分断裂,类似嫩枝折断的形态。由于儿童骨骼塑形能力强,这类骨折通常不需要完全解剖复位,手法复位后外固定即可。儿童骨折愈合快,手法复位固定可以避免手术带来的二次伤害。常见的青枝骨折部位包括桡骨远端、锁骨等。固定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骨折手法复位固定适应症有哪些

4、部分关节内骨折

部分关节内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关节面但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对于关节面塌陷小于2毫米的关节内骨折,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性,再通过外固定维持复位。这类骨折常见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踝关节骨折等。手法复位时需要特别注意关节面的对位情况,复位后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关节面恢复情况。

5、无明显移位的骨折

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是指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不需要进行大幅度复位的骨折。这类骨折可以直接采用外固定装置固定,保持骨折端的稳定性。常见于锁骨骨折、肋骨骨折等。固定期间需要注意观察骨折端是否有迟发性移位的可能,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或骨质疏松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固定装置的松紧度,避免皮肤压疮。

骨折手法复位固定适应症有哪些

骨折手法复位固定后需要注意保持固定装置的干燥清洁,避免受压或受潮。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患肢要适当活动未固定的关节,防止关节僵硬。饮食上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钙质摄入,促进骨折愈合。如果出现固定装置松动、患肢疼痛加剧或感觉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康复期要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恢复肢体功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