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该怎么进行分类
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三类。该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诱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
1、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炎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患者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球蛋白增高,部分会发展为肝硬化。诊断需结合血清抗体检测和肝组织活检。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免疫抑制剂,或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等保肝药物。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以中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特征,好发于中年女性。早期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和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后期可能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治疗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严重时可联合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控制炎症。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主要累及大胆管,多见于男性。典型表现为胆管节段性狭窄与扩张,常合并炎症性肠病。诊断依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治疗可选用乌司他丁注射液缓解症状,终末期需考虑肝移植。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饮食宜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D。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出现皮肤瘙痒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和肝纤维化扫描,病情变化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