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主要是由哪些病毒引起
病毒性胃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和札幌病毒引起。这些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导致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
1、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多见于6个月至2岁儿童。感染后潜伏期1-3天,典型症状为水样腹泻、呕吐和低热,病程通常持续3-8天。轮状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秋冬季高发。治疗以补液为主,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
2、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成人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致病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感染后12-48小时出现突发性呕吐、水样腹泻和腹痛,症状持续1-3天。诺如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常见于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场所。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需注意隔离消毒。
3、腺病毒
腺病毒40型和41型可引起胃肠炎,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除腹泻呕吐外,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病程可持续1-2周。腺病毒胃肠炎全年散发,粪-口传播为主。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严重病例需住院补液。
4、星状病毒
星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和老年人,症状较轻微但病程较长。典型表现为低热、食欲减退和水样便,可能持续5-7天。该病毒通过污染食物传播,冬季多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需注意预防脱水。
5、札幌病毒
札幌病毒又称札如病毒,可引起各年龄段人群胃肠炎。症状包括恶心、腹痛和轻度腹泻,通常3天内自愈。传播途径与诺如病毒相似,常见于食源性暴发。该病毒变异快,尚无疫苗预防。
预防病毒性胃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应及时隔离消毒。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避免滥用止泻药物。恢复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