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的手术操作基础是什么
腹腔镜手术操作基础主要包括建立气腹、放置套管、器械操作、影像系统使用和团队协作五个核心环节。
1、建立气腹
通过穿刺针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操作空间,压力需维持在12-15mmHg。常用脐部作为穿刺点,采用闭合法或开放法置入气腹针,需确认针头位置正确再连接气腹机。气腹建立过程中需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避免皮下气肿或气体栓塞等并发症。
2、放置套管
根据手术类型选择5-12mm不同规格的穿刺套管,主操作孔通常位于脐周,辅助孔按三角形原则分布。穿刺时采用旋转进针技术,注意避开腹壁血管。新型可视化穿刺套管可降低脏器损伤风险,肥胖患者需调整穿刺角度和力度。
3、器械操作
使用抓钳、分离钳、电钩等长柄器械时遵循三角分布原则,保持适当组织张力。精细操作需双手配合,避免器械相互干扰。能量设备如超声刀需距重要组织5mm以上,双极器械注意电流回路闭合。器械进出套管需在直视下进行。
4、影像系统
采用30度镜可获得多角度视野,镜头防雾处理可保持清晰度。摄像系统亮度与白平衡需术前校准,光源光纤避免过度弯曲。显示器应正对术者,术野、器械与图像需保持方向一致性。3D腹腔镜可提升深度感知但需适应期。
5、团队协作
术者与扶镜手需保持视野稳定,器械护士熟悉特殊耗材准备。麻醉团队需调控气腹压力与患者体位,巡回护士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复杂手术应建立标准化沟通流程,关键步骤进行团队确认。模拟训练可提升配合默契度。
腹腔镜手术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术前应全面检查设备功能。建议术者通过动物实验和模拟器训练后再开展临床操作,术中注意控制手术时间,术后密切观察穿刺孔愈合情况。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技术,建立规范的手术录像复盘制度有助于技术提升。对于复杂病例,应及时评估中转开腹指征以确保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