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乙肝病毒后会有什么后果
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后果。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转归主要与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机体免疫状态以及是否及时干预有关。
1、急性肝炎
初次感染乙肝病毒可能出现急性肝炎,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多数成年人感染后可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肝功能在3-6个月内恢复正常。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高脂饮食,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
2、慢性肝炎
婴幼儿期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展为慢性乙肝,表现为持续肝功能异常。慢性肝炎可能与乙肝病毒DNA整合入肝细胞基因组有关,患者可出现肝区隐痛、蜘蛛痣等症状。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
3、肝硬化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腹水、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等门脉高压症状。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避免粗糙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必要时考虑肝移植手术。
4、肝癌
乙肝病毒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与病毒X蛋白致癌作用有关。早期肝癌常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可出现消瘦、肝区肿块、腹痛等表现。建议高风险人群每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筛查,确诊后可选择肝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治疗。
5、肝外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肝外损害,表现为蛋白尿、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需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如醋酸泼尼松片。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严格戒酒,避免使用损肝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肝脏超声,适龄人群可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日常饮食宜选择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蛋、西蓝花等,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脂摄入。出现乏力加重、皮肤黄染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