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易导致败血症的具体菌有哪些
临床上易导致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等。败血症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大量繁殖引起的全身性感染,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针对性治疗。
1、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阳性球菌中常见的败血症致病菌,可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或医疗器械感染。该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导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典型表现为高热、皮疹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常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耐药菌株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
2、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常源于泌尿生殖道或腹腔感染扩散。其内毒素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伴随寒战、血压下降等表现。治疗可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等,严重感染者需联合用药。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需引起警惕。
3、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多见于医院获得性感染,易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引发败血症。特征性表现为高热伴粘稠血痰,可能进展为脓毒性休克。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是常用治疗方案,但需注意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
4、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常见于烧伤、慢性伤口或呼吸机相关感染,其产生的绿脓菌素可使脓液呈蓝绿色。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推荐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期间应监测肝肾功能。
5、化脓性链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皮肤破损入侵,可导致暴发性败血症伴坏死性筋膜炎。典型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草莓舌及快速进展的软组织感染。青霉素G钠注射液仍是首选药物,过敏者可选用注射用盐酸克林霉素,严重感染需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
预防败血症需加强手卫生、规范使用侵入性医疗操作,对于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应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出现持续发热、寒战、意识改变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早期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指导精准治疗至关重要。日常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性,避免挤压疖肿等感染灶,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