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内热中医怎么调理 教你宝宝内热的饮食疗法
宝宝内热可通过饮食调理、推拿按摩、中药浴足、穴位贴敷、中药汤剂等方式改善。内热多由积食、阴虚火旺、外感热邪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口舌生疮、大便干结、手足心热等症状。
1、饮食调理
选择清热生津的食材如梨、荸荠、莲藕煮水饮用,可搭配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夏季可用绿豆薏米粥替代部分主食,避免羊肉、桂圆等温补食物。每日饮水量需达到每公斤体重5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温水或淡竹叶水。
2、推拿按摩
清天河水手法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300次,配合退六腑200次可泻实热。阴虚内热可加揉二人上马穴5分钟,捏脊时需从尾椎向颈椎方向提捏。操作前需修剪指甲,使用婴儿按摩油减少摩擦,餐后1小时进行为宜。
3、中药浴足
选用连翘、金银花、薄荷各10克煮水浴足,水温保持38-40℃,时间不超过15分钟。适用于1岁以上幼儿,浴后立即擦干并穿袜保暖。皮肤破损或对中药过敏者禁用,每周进行2-3次即可。
4、穴位贴敷
吴茱萸粉醋调敷涌泉穴,每晚睡前贴4小时,连续3天。适用于反复口腔溃疡的虚火上升,贴敷期间观察皮肤是否发红瘙痒。2岁以下幼儿建议改用淡豆豉粉贴敷,减少刺激。
5、中药汤剂
症状较重时可遵医嘱服用导赤散加减方,含生地、木通、甘草等成分。积食化热可用保和丸,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浓缩剂。汤药需煎煮30分钟以上,每日分3次温服,服用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保持居室通风凉爽,衣着选择纯棉透气材质。夜间睡眠时不宜过度包裹,室温维持在24-26℃。定期测量体温观察热势变化,若持续高热或出现惊厥需立即就医。哺乳期母亲需避免辛辣饮食,配方奶喂养者可适当稀释奶液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