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年人容易缺铁性贫血 揭晓老年人容易缺铁性贫血的四个原因
老年人容易缺铁性贫血主要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及生理功能退化四个因素有关。缺铁性贫血可能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需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等方式干预。
1、铁摄入不足
老年人因味觉退化、咀嚼困难或独居饮食单一,易导致含铁食物摄入不足。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若长期缺乏,会减少铁元素储备。建议家属帮助制定均衡食谱,每周安排动物性铁源2-3次,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促进吸收。
2、吸收障碍
胃肠功能减退或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会抑制铁的吸收。慢性胃炎、胃切除术后患者胃酸分泌减少,三价铁难以转化为易吸收的二价铁。可遵医嘱使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等吸收率较高的铁剂,避免与茶、咖啡同服。
3、慢性失血
消化道溃疡、痔疮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隐匿性失血。女性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男性前列腺疾病引起的血尿也会增加铁流失。需排查便潜血,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温和补铁药物。
4、生理功能退化
骨髓造血功能随年龄增长下降,铁利用率降低。合并慢性肾病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加重贫血。此类情况需联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治疗,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防止铁过载。
老年人预防缺铁性贫血应保证每日摄入瘦肉50-75克、动物血制品每周1-2次,餐后1小时进食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避免浓茶影响铁吸收,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每3-6个月检测血常规。出现心悸、指甲脆裂等表现时及时就医,不可自行长期大剂量补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