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牙齿矫正后遗症有哪些
37岁牙齿矫正后遗症主要有牙根吸收、牙龈萎缩、牙齿松动、颞下颌关节紊乱、牙釉质脱矿等。牙齿矫正是通过外力改变牙齿排列的过程,成年人的牙槽骨改建能力较弱,可能增加后遗症风险。
1、牙根吸收
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尖端可能出现渐进性吸收,与矫治力过大或个体敏感性有关。轻度吸收通常无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牙齿稳定性。矫正期间需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若发现明显吸收需调整矫治方案。避免该后遗症的关键是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并采用轻柔持续的力量。
2、牙龈萎缩
矫治器长期刺激或口腔清洁不足可能导致牙龈边缘退缩,暴露出部分牙根。表现为牙齿敏感、牙缝增大。使用软毛牙刷配合牙缝刷清洁,必要时进行牙龈移植手术。正畸蜡可减少托槽摩擦,使用含氟漱口水帮助预防。
3、牙齿松动
牙齿在移动过程中会出现生理性松动,一般矫正结束后会逐渐稳固。但牙周炎患者可能加重松动度,需先控制炎症再矫正。矫正期间避免啃咬硬物,可配合使用牙周夹板固定过度松动的牙齿。
4、颞下颌关节紊乱
咬合关系改变可能引发关节弹响、疼痛或张口受限。与矫正方案设计不当或原有关节问题有关。出现症状时需使用咬合板缓解压力,严重者需暂停矫正并接受关节理疗。矫正前应评估关节状态,避免快速调整后牙咬合。
5、牙釉质脱矿
托槽周围易堆积菌斑导致牙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是早期龋齿的表现。使用含氟牙膏配合专业涂氟处理,严重脱矿需进行渗透树脂修复。矫正期间减少碳酸饮料摄入,餐后必须使用冲牙器清洁托槽周围。
成年正畸患者需更加注重口腔维护,每日使用牙线、间隙刷和冲牙器彻底清洁矫治器周围。避免食用粘性食物防止托槽脱落,定期进行专业洁牙去除牙结石。矫正结束后需严格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第一年需全天佩戴,之后改为夜间佩戴。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松动应及时复诊,必要时调整矫治力度或暂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