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措施主要有快速补液、体位调整、保暖处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低血容量性休克通常由大量失血、严重脱水、烧伤体液丢失等因素引起,需紧急干预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快速补液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输注晶体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或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必要时配合输血治疗。补液速度需根据血压、尿量等指标动态调整,避免过快导致肺水肿。护理人员应严格记录出入量,观察有无输液反应。
2、体位调整
将患者取休克体位,即下肢抬高20-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头部略低保证脑部供血。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血压骤降。合并脊柱损伤者需保持轴线翻身,骨折患者需固定患肢后再调整体位。
3、保暖处理
使用保温毯维持体温在36℃以上,输注液体前加温至37℃左右。休克时外周血管收缩易致低体温,而低温会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禁止局部使用热水袋,防止烫伤和皮肤血管扩张加剧休克。
4、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每15分钟记录一次直至稳定。观察意识状态、皮肤色泽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留置导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突发血压下降或尿量少于30毫升/小时需立即通知医生。
5、预防并发症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口腔护理减少感染风险。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深静脉血栓,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预防应激性溃疡。监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护理过程中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改善组织缺氧。休克纠正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选择易消化的短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恢复期指导患者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