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
贫血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脾虚、肾虚、血瘀、肝郁、气血两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涉及气血生化不足、运行失调或耗损过度。
1、脾虚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时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气血,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大便溏薄。治疗需健脾益气,可选用归脾汤加减,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调理。日常可食用山药、红枣等补脾食材。
2、肾虚
肾藏精,精能化血。肾阳虚时命门火衰,精不化血;肾阴虚则髓海空虚,造血功能减退。多见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等症状。治疗需分型论治,肾阳虚用右归丸,肾阴虚用左归丸。建议适度练习八段锦中"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辅助调理。
3、血瘀
气滞、寒凝或外伤导致瘀血内停,新血不得归经。常见舌质紫暗、痛有定处、月经夹血块等表现。治疗宜活血化瘀,方选桃红四物汤,可配合刺络拔罐疗法。饮食中少量添加山楂、黑木耳等活血食材,但月经过多者慎用。
4、肝郁
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久则气郁化火耗伤阴血。多见胁肋胀痛、烦躁易怒、月经不调。治疗需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加减。可按摩太冲穴疏泄肝气,保持情绪舒畅尤为重要。
5、气血两虚
久病耗伤或慢性失血导致气血俱损,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眩晕。治疗需气血双补,选用八珍汤或当归补血汤。食疗可用阿胶炖乌鸡,配合静坐调息以养气。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
中医调理贫血需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和食疗干预。日常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思虑伤脾,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可循序渐进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以培补元气。饮食宜细嚼慢咽,少食生冷,适当增加红色、黑色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