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分几型 从中医角度辩证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辨证中主要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湿热困脾型及血瘀脉络型五种证型。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其病机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1、阴虚燥热型
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等症状。中医认为该证型与肺胃阴虚、虚火内炽有关,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常用方剂包括玉女煎、知柏地黄丸等。日常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可食用百合、麦冬等滋阴食材。
2、气阴两虚型
气阴两虚型常见于糖尿病中期,症见乏力倦怠、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盗汗等。此型多因久病耗气伤阴所致,治疗需益气养阴,代表方剂有生脉散、参芪地黄汤。患者应规律作息,适当食用山药、黄芪等补气滋阴之品。
3、阴阳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后期,临床可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面色苍白等阴阳俱虚表现。该证型与肾元亏虚相关,治疗需阴阳双补,方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冬季需注意保暖,饮食可加入枸杞、核桃等温补食材。
4、湿热困脾型
湿热困脾型以脘腹胀满、口苦黏腻、大便黏滞、舌苔黄腻为特征,多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导致湿热内蕴。治疗宜清热化湿健脾,常用茵陈五苓散、葛根芩连汤等方剂。日常需限制肥甘厚味,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物。
5、血瘀脉络型
血瘀脉络型常见于糖尿病并发症阶段,表现为肢体麻木刺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此型与久病入络、气血瘀滞有关,治疗需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患者应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避免久坐不动。
糖尿病患者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结合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日常应控制总热量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等粗粮,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规律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糖及并发症情况。若出现视力模糊、肢体溃烂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