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多发低回声是什么意思
肝内多发低回声是超声检查中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可能由肝囊肿、脂肪肝、肝内胆管结石、肝血管瘤、肝硬化等疾病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1、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超声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肝囊肿通常无症状,多为先天性或年龄增长所致,囊壁薄且内部无血流信号。体积较大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或饱胀感,一般无须治疗,直径超过5厘米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考虑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手术切除。
2、脂肪肝
脂肪肝因肝细胞脂肪沉积导致超声显示肝实质弥漫性低回声,可能伴随肝脏轻度增大。肥胖、酗酒、糖尿病是主要诱因,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需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脂高糖摄入,增加有氧运动,重度脂肪肝可遵医嘱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水飞蓟宾胶囊等护肝药物。
3、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超声表现为沿胆管分布的强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可能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有关,急性发作时出现寒战高热、黄疸。无症状小结石可观察,合并感染时需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抗感染,严重者需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或肝部分切除术。
4、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超声呈均匀高回声或混合回声,较大瘤体可表现为低回声。多数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瘤体增长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相关。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症状者无需处理,增长迅速或位于肝边缘者可考虑肝动脉栓塞术或射频消融治疗。
5、肝硬化
肝硬化晚期超声可见肝实质回声增粗不均伴多发低回声结节,可能与病毒性肝炎、酒精肝长期损伤有关。患者常有腹水、脾大、食管静脉曲张等表现,需终身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配合呋塞米片利尿,终末期需考虑肝移植。
发现肝内多发低回声后应完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CT或MRI检查,避免自行服用保肝药物。日常需戒酒、控制体重,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出现持续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需立即就诊。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主,适量摄入西蓝花、深海鱼等抗氧化物丰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