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和胆结石有什么区别
胆囊息肉和胆结石是两种不同的胆囊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变性质、形成机制及临床表现。胆囊息肉多为胆囊壁的增生性病变,胆结石则是胆汁成分沉积形成的固体结晶。
1、病变性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腔内突出的局限性隆起,多为良性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胆结石是由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或钙盐等成分过度饱和析出形成的固体团块,按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
2、形成机制
胆囊息肉的形成与胆囊黏膜上皮增生、胆固醇代谢异常或慢性炎症刺激有关。胆结石的形成主要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衡、胆囊收缩功能减弱、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可增加风险。
3、临床表现
胆囊息肉多数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较大息肉可能引起右上腹隐痛或餐后腹胀。胆结石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诱发,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
4、影像学特征
超声检查中胆囊息肉呈附着于胆囊壁的强回声团块,不随体位移动,基底可有血流信号。胆结石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团伴后方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结石填满胆囊时可呈现"WES三联征"。
5、治疗原则
胆囊息肉治疗取决于大小和性质,直径超过10毫米或快速增长的息肉建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无症状者可观察,反复发作胆绞痛、合并胆囊炎或胆管梗阻时需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结石可能需ERCP取石。
定期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胆囊病变。保持规律饮食、控制体重、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可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皮肤巩膜黄染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术后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循序渐进增加膳食纤维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