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有没有骨折 骨折的三个症状特征详述
骨折可通过局部疼痛、肿胀变形及功能障碍三个典型症状初步判断。骨折通常由外力撞击、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破坏引起,若疑似骨折需立即固定患肢并就医,通过X线或CT检查确诊。
1、局部疼痛
骨折后患处会出现剧烈持续性疼痛,按压或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源于骨膜神经末梢受刺激和周围软组织损伤,常见于跌倒、撞击等外伤后。若为病理性骨折(如骨肿瘤导致),可能伴有夜间静息痛。需避免移动患肢,使用夹板临时固定后尽快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
2、肿胀变形
骨折部位因出血和炎症反应会在数小时内出现明显肿胀,皮肤可见瘀斑。完全性骨折可能导致肢体成角畸形或短缩,触摸时可感知骨擦感。开放性骨折会伴随皮肤破损和骨端外露。此时应立即冰敷减少肿胀,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禁用红花油等活血药物。临床常用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胶囊促进骨痂形成。
3、功能障碍
骨折后患肢丧失正常运动功能,如下肢骨折无法负重行走,上肢骨折难以抓握物品。若为脊柱骨折可能出现瘫痪症状,肋骨骨折则影响呼吸。须保持制动体位,搬运时用硬板固定脊柱。医生可能根据情况选择石膏外固定或髓内钉内固定术,配合接骨七厘片等中成药辅助治疗。
疑似骨折时应立即停止活动,用木板、硬纸板等固定伤处避免二次损伤。转运时保持患肢稳定,禁止自行复位。恢复期需加强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食用牛奶、西蓝花等富含钙质食物。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或畸形愈合。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