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有哪些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输血支持、预防复发等方式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贫血。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西蓝花、菠菜等植物性食物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避免与牛奶、浓茶同食影响铁吸收。家长需保证儿童每日膳食中铁元素达到推荐量,同时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均衡补充。
2、补充铁剂
口服铁剂是主要治疗手段,常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铁剂治疗需持续2-3个月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并补足储存铁。用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胃肠不适等反应,建议餐后服用减轻刺激。家长需遵医嘱严格掌握剂量,避免铁过量中毒。
3、治疗原发病
慢性肠道疾病、寄生虫感染等原发病会导致铁吸收障碍或丢失增加。需通过粪便检查确诊钩虫病等寄生虫感染,使用阿苯达唑片等驱虫药。乳糜泻患儿需采用无麸质饮食。反复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者应查明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止血治疗。
4、输血支持
血红蛋白低于60g/L的重度贫血或出现心力衰竭时需紧急输注浓缩红细胞。输血能快速改善缺氧症状,但无法纠正缺铁状态。输血后仍需继续铁剂治疗,同时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早产儿或合并感染者输血指征可适当放宽,需严格计算输血量避免循环超负荷。
5、预防复发
治愈后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青春期、快速生长期重点监测。提倡母乳喂养至6个月,及时添加富铁辅食。早产儿生后2周起预防性补铁。纠正挑食习惯,避免长期大量饮用牛奶。家长需学习贫血防治知识,发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及时就医。
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评估铁剂反应。日常注意荤素搭配,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摄入促进铁吸收。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保证充足睡眠。早产儿、双胎儿等高风险人群应从出生开始预防性补铁,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和贫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