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有什么区别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途径、参与因子及生理作用不同,两者共同构成凝血系统的完整机制。

1、启动途径

内源性凝血由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液接触异物表面激活,通过凝血因子XII启动级联反应。外源性凝血由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触发,直接激活凝血因子VII。前者反应较慢,后者可快速生成凝血酶。

2、参与因子

内源性凝血依赖凝血因子XII、XI、IX、VIII等,需钙离子和血小板磷脂参与。外源性凝血核心为组织因子和因子VII复合物,因子X是共同途径的关键交汇点。

3、生理作用

内源性凝血主要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微小损伤出血。外源性凝血应对创伤性出血,能在数秒内形成止血栓。实验室检测中,内源性凝血功能通过APTT评估,外源性凝血功能通过PT反映。

4、调节机制

内源性凝血受抗凝血酶III和蛋白C系统严格调控。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可阻断组织因子途径,防止过度激活。两者均通过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实现动态平衡。

5、病理关联

内源性凝血异常常见于血友病,表现为关节腔出血。外源性凝血障碍多与维生素K缺乏相关,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两条途径会同时失控激活。

保持凝血系统平衡需避免外伤,控制高血压等血管损伤因素,均衡摄入维生素K。出现异常出血或血栓症状时,应及时检测凝血四项并排查相关疾病。规律运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凝血功能障碍者需避免剧烈运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