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怎么区别
爆裂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主要区别在于骨折形态和损伤机制。爆裂性骨折通常指椎体受轴向压力导致的骨块向四周崩裂,多见于脊柱;粉碎性骨折则是骨骼断裂成三块以上,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1、损伤机制
爆裂性骨折多由垂直暴力导致,如高处坠落伤,椎体在轴向压力下向四周爆开,常伴随椎管受累。粉碎性骨折可由直接撞击、扭转力或高能量创伤引起,骨折线呈放射状,骨块数量多且形态不规则。
2、好发部位
爆裂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椎交界处,尤其是第12胸椎至第2腰椎。粉碎性骨折可发生在长骨骨干、关节面等任何部位,常见于车祸伤或运动损伤中的四肢骨折。
3、影像学特征
爆裂性骨折在X线片上显示椎体高度降低、椎弓根间距增宽,CT可见骨块突入椎管。粉碎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为骨折线呈星芒状,至少有三个分离骨块,部分骨块可能出现明显移位。
4、并发症风险
爆裂性骨折易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粉碎性骨折易引发骨不连、畸形愈合等后遗症,关节内粉碎骨折还可能继发创伤性关节炎。
5、治疗原则
稳定性爆裂性骨折可采用过伸位复位配合支具固定,不稳定型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粉碎性骨折需根据部位选择钢板螺钉、髓内钉或外固定架,关节面骨折要求解剖复位。
骨折后应避免过早负重,脊柱骨折患者需严格卧床,防止骨折块移位加重神经损伤。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饮食需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碳酸钙D3片或阿法骨化醇软胶囊促进骨愈合。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进度,出现异常疼痛或功能障碍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