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核的病因病理。大量的实验研究、尸检和临床观察证实,血行播散是肾结核的主要感染方式。结核杆菌随血流侵入肾脏。当肾脏有一定的敏感性(如局部血循环障碍、外伤等因素)或细菌数量增多形成栓子,则首先在肾外层皮质部分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中形成结核病灶。
肾结核的病因病理。
肾结核的病原菌主要是来自肺结核,也可来自骨关节结核、肠结核等其他器官结核。结核杆菌传播至肾脏的途径有四:①血行播散: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结核杆菌从肺部结核病灶中侵入血流而播散到肾脏;②尿路感染:实际上是结核杆菌在泌尿系统内的蔓延扩散。为一侧尿路发生结核病变后,结核杆菌由下尿路回流上升传至另一侧肾脏;③淋巴感染:为全身的结核病灶或淋巴结核病灶的结核杆菌通过淋巴道播散到肾脏;④直接蔓延:是在肾脏附近的器官如脊柱、肠的结核病灶直接扩散蔓延累及肾脏。
大量的实验研究、尸检和临床观察证实,血行播散是肾结核的主要感染方式。结核杆菌随血流侵入肾脏。当肾脏有一定的敏感性(如局部血循环障碍、外伤等因素)或细菌数量增多形成栓子,则首先在肾外层皮质部分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中形成结核病灶。90%发生在皮质,10%左右发生在髓质。这种外层的结核是多发性的,几乎两侧同时累及。但在此时往往因为人体的全身免疫和局部抵抗力的增强,细菌数量和细菌毒力下降等因素,绝大多数病例的全部病灶均可愈合而不引起任何病象,也不被发觉。但在这时期,可在尿液中查见结核杆菌,这种时期称为“病理性肾结核或临床前期肾结核”。在肾外层的病灶存在期间,由于当时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毒力增加或局部因素等情况,有个别病灶不愈合而进一步发展,达到所谓“临床期肾结核”。肺结核病人中约1~2%有这种临床期肾结核。在肾外层结核病灶中仅3~7%发展到临床期肾结核的阶段。
一般从无症状的临床前期肾结核发展到临床期肾结核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中肺部或其他器官结核的原发病灶可能已经痊愈,因此在相当部分的肾结核病人不能发现其原发病变。如果临床前期肾结核的病灶不愈合则发生局部扩散或沿着肾小管向下蔓延到肾内层在髓质部分,肾乳头发生溃疡,当病灶逐渐扩大破溃,即侵入肾盏或肾盂。这种侵入肾内层引起临床肾结核的病例,85%以上是单侧性病变,双侧性肾结核约15%左右。临床上的双侧肾结核,既可直接从早期的双侧性病理肾结核发展而来,也可由一侧肾结核另一侧假象愈合而以后再发展而成,也可由一侧性临床肾结核经尿路感染蔓延到对侧而成。
【病理改变】
肾结核的病理变化与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结核病变相同,可分为①结节型;②溃疡空洞型;③纤维钙化型。早期的临床前期肾结核病变为结核杆菌在肾小球发生粟粒样灰白色结核结节,结节中央常发生干酪样坏死,周围为结核性肉芽组织,由成团的上皮样细胞夹杂着少数多核巨细胞(朗罕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纤维细胞等。如病变未能愈合而扩张蔓延,则发展成为临床期肾结核。
临床期肾结核的病理变化为肾小球内的粟粒样结核结节逐渐扩展到肾乳头处溃破,以后累及肾盏粘膜,形成不规则溃疡,病变通过肾盏、肾盂直接向远处蔓延或者结核杆菌由肾脏的淋巴管道扩散至全部肾脏。当肾乳头部结核结节中央的干酪样坏死物质发生液化以后排入肾盂形成结核性空洞,这种空洞可局限在肾脏的一部分亦可波及整个肾脏而成为“结核性脓肾”。这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为多见。在一部分病人中,若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可使干酪样物质浓缩而不发生液化并引起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临床上称为“自截肾”或“灰泥肾”。在临床上虽然病变发展到钙化自截阶段,但实际的病理上往往是干酪空洞、纤维萎缩、硬结钙化混合存在,在干酪样物质中还可有结核杆菌存在。
肾结核病变直接向下蔓延或者病灶中结核杆菌经尿液播散可累及输尿管粘膜、粘膜下层甚至肌层引起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及溃疡。继之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输尿管腔部分闭锁,粗细不均,内腔粗糙不平。病变广泛者可波及全程输尿管,成为一条僵直索条,使输尿管缩短,导致膀胱内输尿管口向上内缩而呈凹陷的洞穴。
临床期肾结核阶段结核侵及输尿管而管腔通畅尚未闭塞时期,结核病变的直接蔓延或结核杆菌在膀胱内接触播散,均可导致膀胱结核的发生。初引起的是粘膜充血水肿,以后形成结核结节或溃疡,这种膀胱的早期病变常局限于肾脏病变的同侧输尿管口周围,以后扩散到整个膀胱。如病变发展,可侵入肌层,造成膀胱组织纤维化,使膀胱壁收缩失去弹性,容量减少,后形成膀胱挛缩,并累及对侧输尿管和肾脏形成扩张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