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猩红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皮肤伤口传播等途径传染。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
1、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可能导致感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更易发生此类传播。患者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需隔离治疗并使用青霉素V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肤病变处渗出液可能造成传播。患者使用的餐具、玩具等物品表面可能残留病原体,接触后未及时洗手易导致感染。家长需注意儿童手部清洁,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口腔消毒。
3、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后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病原体传给新生儿。妊娠期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使用阿奇霉素颗粒等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可能表现为败血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4、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患者污染的门把手、衣物等物品后触摸口鼻可能引发感染。病原体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集体单位需做好物品消毒。患者衣物应煮沸消毒,环境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5、皮肤伤口传播
链球菌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可能引起局部感染或全身症状。皮肤有伤口时应避免接触患者,伤口暴露后可用碘伏消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伤口周围红肿、化脓等表现,需及时使用红霉素软膏等外用药。
预防猩红热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养成勤洗手的卫生习惯。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至少7天,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服用苄星青霉素注射液。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确诊后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防止并发症发生。恢复期应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