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科学检查方法有哪些
白内障的科学检查方法主要有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等。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
1、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白内障筛查的基础项目,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评估患者视功能受损程度。早期白内障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视力模糊,晚期可出现显著视力下降。检查时需分别测试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对比结果有助于判断晶状体混浊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对于配合度差的儿童或特殊人群,可采用图形视力表或便携式筛查设备。
2、裂隙灯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能直观观察晶状体混浊的位置、范围和形态。医生通过光学切面可区分核性、皮质性和后囊下白内障,评估混浊密度与分级。该检查还能发现伴随的眼前节异常,如虹膜粘连、前房炎症等。特殊染色法可辅助显示晶状体前囊膜完整性,为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3、眼底检查
散瞳眼底检查可排除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评估白内障患者是否具备术后视力恢复潜力。间接检眼镜或眼底照相能观察视神经、黄斑及血管状况。对于重度混浊者,B超检查可初步判断玻璃体视网膜情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合并黄斑病变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4、眼压测量
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可筛查是否合并青光眼。白内障膨胀期可能引发继发性青光眼,表现为眼压升高、角膜水肿。动态眼压监测有助于鉴别诊断,避免漏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检查前需确认角膜透明度,严重混浊者需改用指测法评估。
5、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角膜内皮显微镜可量化评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形态,预测白内障术后角膜代偿能力。正常内皮细胞密度应大于2000个/平方毫米,低于800个存在失代偿风险。对于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或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此项检查对手术时机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
确诊白内障后应避免强光刺激,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避免服用可能加重晶状体混浊的药物。术前3个月停用抗凝药物,术后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视力及眼底情况,发现突然视力下降需立即就医。日常多摄入深色蔬菜水果,补充叶黄素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延缓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