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学特点是什么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学特点主要包括成虫寄生肝胆管、虫卵随粪便排出、淡水螺为第一中间宿主、淡水鱼虾为第二中间宿主、经口感染完成传播循环。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是一种可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的吸虫。

1、成虫寄生肝胆管

华支睾吸虫成虫体形扁平似柳叶,长约10-25毫米,宽约3-5毫米。成虫主要寄生于肝胆管内,通过吸盘吸附在胆管黏膜上,以胆管上皮细胞和分泌物为食。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长期寄生可导致胆管上皮增生、胆管扩张等病理改变。

2、虫卵随粪便排出

成虫每日可产卵1000-4000枚,虫卵呈黄褐色,大小约29微米×17微米,形似电灯泡。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后经粪便排出体外,卵内含有成熟毛蚴。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是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重要依据。

3、淡水螺为第一中间宿主

虫卵在水中被淡水螺吞食后,毛蚴在螺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最终形成尾蚴。我国常见的中间宿主包括纹沼螺、长角涵螺等。尾蚴从螺体逸出后在水中游动,这一发育阶段约需3个月。

4、淡水鱼虾为第二中间宿主

尾蚴遇到淡水鱼虾后侵入其肌肉组织,形成囊蚴。常见宿主为鲤科鱼类如草鱼、鲫鱼等,以及淡水虾类。囊蚴呈椭圆形,大小约0.14毫米×0.12毫米,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醋、酱油中可存活数小时。

5、经口感染完成传播循环

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童虫经胆总管逆行至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粪便中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流行区居民重复感染可致虫体负荷增加,加重肝胆系统损害。

预防华支睾吸虫病需避免生食淡水鱼虾,彻底煮熟食物可有效杀灭囊蚴。流行区居民应定期进行粪便检查,发现感染后及时使用吡喹酮片或阿苯达唑片等药物治疗。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污染水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