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原因有哪些
手术后发生低血压可能与麻醉影响、血容量不足、血管扩张、心脏功能异常、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低血压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1、麻醉影响
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可能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和心肌收缩力减弱。麻醉药物如丙泊酚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可能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引发血压下降。术后早期需持续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调整麻醉复苏方案。
2、血容量不足
术中失血、补液不足或术后引流过多均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表现,需通过平衡盐溶液、羟乙基淀粉注射液等扩容治疗。精确记录出入量对预防低血容量性低血压至关重要。
3、血管扩张
手术创伤引发的炎症反应会释放组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严重感染时细菌内毒素也可引起全身血管扩张,此时需使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管张力,同时控制感染源。
4、心脏功能异常
原有心脏疾病患者在手术应激下易发生心输出量降低,如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心电图监测异常时需考虑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并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高龄患者更需警惕心脏代偿能力下降。
5、药物副作用
术后镇痛使用的阿片类药物如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可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降压药过量或利尿剂如呋塞米注射液使用不当也会诱发低血压。需重新评估药物配伍,必要时减少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术后应保持平卧位避免体位性低血压,逐步恢复活动。饮食上适量增加钠盐和水分摄入,监测每日体重变化。如出现持续头晕或意识改变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避免自行调整药物。术后24-48小时是低血压高发期,需加强血压监测频率,必要时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