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有什么区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缺铁性贫血则因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1、病因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引起,可能与化学毒物接触、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缺铁性贫血常见于铁摄入不足、慢性失血或吸收障碍,如长期素食、消化道出血等。
2、症状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贫血、反复感染及出血倾向。缺铁性贫血以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为主,可能出现异食癖或匙状甲,但无显著感染或出血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常规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细胞显著减少。缺铁性贫血仅血红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下降,骨髓涂片可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4、治疗原则
再生障碍性贫血需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缺铁性贫血通过补充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片等铁剂,并纠正原发失血原因。
5、预后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较重,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骨髓衰竭。缺铁性贫血经规范补铁后预后良好,但需长期监测防止复发。
两类贫血患者均需均衡饮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避免感染,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出现持续乏力、出血等症状时需及时复查血常规,严格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