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结核杆菌一定会引起结核病吗
感染结核杆菌不一定会引起结核病,是否发病与机体免疫力、细菌毒力等因素相关。结核杆菌感染后可能出现潜伏性感染或活动性结核病两种状态。
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免疫系统通常能有效控制细菌繁殖,使其处于休眠状态,称为潜伏性感染。此时细菌存在于体内但无活跃复制,也不会引发症状或传染性。多数健康人群可通过自身免疫力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终身不发展为结核病。定期体检中发现的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往往提示潜伏感染状态。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结核杆菌可能重新活跃导致活动性结核病。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营养不良等均可能破坏免疫平衡。活动性结核病表现为持续咳嗽、低热、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需进行痰涂片检查、胸部影像学等确诊。未经治疗的活动性结核病具有传染性,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
建议结核杆菌感染者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定期监测免疫功能。出现持续两周以上咳嗽、咳痰伴发热时,应及时进行结核病筛查。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后,可考虑预防性用药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