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可通过保持安静环境、维持适宜体位、监测生命体征、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等方式护理。新生儿颅内出血通常由产伤、缺氧缺血、凝血功能障碍、早产、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1、保持安静环境
减少声光刺激对新生儿的影响,避免频繁搬动或剧烈操作。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降低环境噪音。维持病房光线柔和,必要时使用遮光罩。避免突发声响刺激导致患儿惊厥或血压波动,加重出血风险。
2、维持适宜体位
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度,保持头正中位,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旋转。使用专用头圈固定头部,减少晃动。每2-3小时缓慢变换体位,防止压疮形成。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颅内压急剧变化。
3、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变化,每小时记录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观察有无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等异常。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控制颅内压
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联合呋塞米注射液脱水治疗。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脑血流减少。维持正常体温,发热时采用物理降温。限制液体入量,维持轻度脱水状态,减轻脑水肿。
5、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无菌操作,每日消毒穿刺部位。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缩短留置导管时间。监测体温及炎症指标,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继发感染。
护理期间需维持适宜温湿度,母乳喂养时应少量多次,避免呛咳。出院后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发现异常及时康复干预。家长需学会观察患儿意识状态、喂养情况及肢体活动变化,按时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避免剧烈摇晃婴儿,防止再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