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嵴骨增量技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牙槽嵴骨增量技术的基本原则包括维持血供、确保空间稳定、选择合适材料、促进骨再生以及遵循生物力学原理。
1、维持血供
骨增量过程中需保护软组织血供,避免过度剥离骨膜。采用微创切口设计,保留牙龈乳头血运,使用屏障膜时注意避免压迫血管网。术中控制热损伤,骨钻转速不超过800转/分钟,配合生理盐水冷却。血供不足可能导致移植骨吸收或感染。
2、空间稳定
通过钛网、帐篷螺钉或骨块固定维持移植区三维空间。间隙需大于1毫米以允许血管长入,使用可吸收胶原膜防止软组织侵入。即刻种植时建议采用跳跃间隙填塞骨粉,垂直骨增量需配合钛钉支撑。空间塌陷会导致新骨形成量不足。
3、材料选择
自体骨仍是金标准,髂嵴或下颌升支可提供成骨细胞。异种骨如Bio-Oss具有良好空间维持性,复合PRF可增强成血管能力。严重萎缩病例可联合钛网与DBM材料。材料选择需考虑缺损形态、受区条件和患者全身状况。
4、促进骨再生
采用GBR技术时膜放置需超出骨缺损边缘3毫米,双层膜技术可减少暴露风险。添加生长因子如BMP-2或自体CGF可加速矿化。骨挤压技术能增加局部骨密度,但需避免过度施压导致微骨折。吸烟患者建议术前戒烟6周。
5、生物力学原则
最终修复体咬合力需轴向传导,避免侧向负荷。临时修复体应减径设计,骨结合期保持无功能性负载。上颌窦提升后种植体植入扭矩建议25-35Ncm,下颌onlay植骨后需固定3-6个月。过早负载会导致骨改建失败。
术后需维持口腔卫生,使用氯己定含漱液4周,避免术区刷牙。饮食以流质过渡到软食,禁止吸烟饮酒3个月。定期拍摄CBCT监测骨整合情况,种植体植入时机需根据骨成熟度决定。出现膜暴露应及时清创,配合抗生素治疗。骨增量成功需贯穿术前评估、精细操作和长期维护的全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