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很多人会去野外出游玩耍,而随着气温的升高,蚊虫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要小心蚊虫叮咬,有的虫子一定要特别小心,如果处理不当还会有致命风险,尤其是蜱虫。
蜱虫体积小,很多人会以为是黑痣而忽视,但如果仔细看是可以看清楚的。蜱虫叮咬一般是在身体裸露的部位,被叮咬后一定不要硬拔或者直接拍死,否则虫体的残留部分的多种病毒,会留在被叮咬者体内,引发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无形体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捏破了蜱虫,手接触到蜱虫体液,也可能会感染病毒。由于蜱虫叮咬而受伤甚至死亡的案例也很多。
被蜱虫叮咬后伤口有的会出现红肿现象,有的则不明显,发病潜伏期达一个月。蜱虫吸血后还会继续往身体里钻。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将酒精擦在虫体上,杀死蜱虫后用镊子将其从体表拔除。如果自行处理不好的话一定要及时就医诊治。
蜱虫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大家要尽量避免在草地上坐卧和晾晒被褥衣服。郊游时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束紧袖领及裤脚,不要穿凉鞋,可防止蜱虫附着或叮咬。如在蜱虫较多的地方郊游,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这些虫子一定要小心
恙虫
恙虫叮咬人时会分泌一种酶使人麻痹,所以叮咬后98%都会产生焦痂,主要分布在腋下、乳房下、会阴部、后背等隐秘位置。恙虫病首发症状是高热,除了眼睛红,会有皮肤红肿、四肢麻痹、恶心嗜睡等。
应对方法
如果野外活动后出现长时间高热不退,且腰、腋窝、腹股沟等处发现焦痂,应及早就医。
隐翅虫
皮损为条状、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水疱及小脓包,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应对方法
避免接触,如遇虫落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拍死它,而应把它弹走。夜间应关好纱窗,睡眠时放下蚊帐,以免毒虫进入。如被咬,应内服抗组胺药,外涂解毒搽剂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有继发感染者用抗感染药。
蚂蟥
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
应对方法
蚂蟥吸附于皮肤上时切不可强拉,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击,经过剧烈的震打以后,蚂蟥的吸盘和颚片会自然放开,或用食醋、盐水涂搽叮咬处,蚂蟥就会放松吸盘而脱落。
蜈蚣
被蜈蚣咬伤后伤口是一对小孔,局部表现为剧烈疼痛、瘙痒,全身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及昏迷等。若被大蜈蚣咬伤,甚至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应对方法
若无法立即就医,用肥皂水、石灰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液体冲洗伤口,以中和蜈蚣的酸性毒液,然后包扎,切勿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抹伤口。
蜜蜂
被蜜蜂蛰伤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疼痛和搔痒,还会伴有红肿热等过敏刺激和局部炎症反应。如果身休被蜂群蛰伤多处,常引起发热、头痛、头晕、恶心、烦躁不安、昏厥等全身症状。
应对方法
应用针尖或镊子挑出蜂针,将伤口四周皮肤捏起,挤出蜂毒,用肥皂水、小苏打等碱性溶液擦洗伤口,局部涂解毒搽剂或外用糖皮质激素。伤口肿胀时可冷敷,如果引发局部或全身皮肤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