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过程中出现溶液不滴时常见的处理方法
输液过程中出现溶液不滴时,常见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调整针头位置、检查输液管路、更换输液部位、排除气泡阻塞、调整输液速度等。
1、调整针头位置
针头可能因患者活动导致移位或贴壁,此时需轻抬或旋转针头使其回正。操作时需固定针柄避免穿刺点损伤,同时观察局部有无肿胀。若调整后仍不滴液,需进一步检查其他原因。
2、检查输液管路
管路扭曲、折叠或开关未完全打开均会阻断液体流动。需从输液袋开始逐段检查管路通畅性,重点查看三通阀、调速器及连接处。发现管路受压需立即解除,必要时更换新管路。
3、更换输液部位
长期输液可能导致血管痉挛或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硬结伴滴速减慢。应选择对侧肢体或其他静脉重新穿刺,避开关节和瘢痕区域。更换前需消毒皮肤,避免反复穿刺同一血管。
4、排除气泡阻塞
较大气泡进入管路会形成气栓阻碍液体流动。需关闭调速器,反向挤压滴壶排出气泡,或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气栓。操作时保持管路密闭,防止空气再次进入。
5、调整输液速度
调速器过紧或高度不足会导致液压不足。可适当抬高输液架增加液面落差,或重新调节调速器旋钮。对于高渗溶液,需遵医嘱控制滴速,避免速度过快引发不适。
日常护理中需保持输液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穿刺点。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或发热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输液期间适当活动未穿刺肢体,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防止针头移位。输液结束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观察无渗血后再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