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通常适用于药物或常规治疗无效、病情进展迅速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出血性疾病等。介入治疗的选择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器官功能评估及临床指征综合判断。

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先天性心脏病封堵等情况常需介入治疗。例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可迅速恢复血流,避免心肌大面积坏死。对于恶性肿瘤,当肿瘤压迫重要器官或血管时,介入栓塞能控制出血并缩小肿瘤体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可降低门脉压力。部分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可预防致命性出血。某些器官功能衰竭如肾功能不全,也可尝试介入手段改善血液循环。

介入治疗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血。饮食宜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控制钠盐摄入以减轻心血管负担。术后应按医嘱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发热、穿刺处肿痛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就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规律监测凝血功能,避免擅自调整药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