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发凉、皮肤苍白或发绀、溃疡或坏疽。该疾病是由于下肢或上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缺血的一系列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
1、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行走时肢体肌肉因缺血出现疼痛、酸胀或无力感,休息后可缓解。疼痛部位与病变动脉相关,如小腿疼痛提示股动脉或腘动脉狭窄。症状重复出现,步行距离逐渐缩短。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及时就医评估血管情况,医生可能开具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沙格雷酯片、西洛他唑片等药物改善循环。
2、静息痛
静息痛提示疾病进展至严重阶段,患者在未活动时出现持续性肢体疼痛,夜间加重,常需下垂肢体缓解。疼痛多位于足趾或足跟,伴随麻木或烧灼感。可能与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不足有关。需立即就医防止组织坏死,治疗包括血管扩张药物如前列地尔注射液、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手术。
3、肢体发凉
患肢皮肤温度降低,尤其远端如足部或手指,与正常肢体对比明显。由于血流减少导致热量传递障碍,触摸可感知皮温差异。患者需注意肢体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重缺血。医生可能推荐使用贝前列素钠片、己酮可可碱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同时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4、皮肤苍白或发绀
动脉供血不足时,肢体抬高后皮肤苍白,下垂后因淤血呈紫红色。严重缺血时持续发绀,提示组织氧合不足。伴随皮肤干燥、脱屑或汗毛脱落。需监测皮肤颜色变化,预防破损感染。治疗包括口服氯吡格雷片抑制血小板聚集,局部使用硝酸甘油软膏扩张血管,必要时行血管旁路移植术。
5、溃疡或坏疽
晚期患者肢体远端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常见于足趾、足跟或受压部位,继发感染后发展为湿性坏疽,伴恶臭分泌物。干性坏疽表现为组织变黑、干枯。需紧急处理避免截肢,治疗包括清创、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血管重建手术等。患者需保持创面清洁,避免负重。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严格戒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饮食选择低盐低脂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适度进行步行锻炼,但避免过度疲劳。定期监测肢体脉搏和皮肤状况,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溃疡时立即就诊。冬季注意肢体保暖,穿宽松鞋袜减少摩擦,避免使用电热毯直接烘烤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