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病吗 心肌缺血的四个知识要了解
心肌缺血属于心脏病的一种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发。需要了解的四个关键知识包括发病机制、典型症状、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1、发病机制
心肌缺血的核心是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导致血流减少。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超过50%时,运动或情绪激动可能诱发供需失衡。微血管功能障碍也会引起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这种情况在女性更年期后较为常见。
2、典型症状
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是最典型表现,可放射至左肩背部,常伴有胸闷、气短。部分患者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牙痛、上腹痛,无症状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ST段压低才能发现。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
3、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构成主要可控危险因素,吸烟可使发病风险成倍增加。不可控因素包括男性、绝经后女性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人群合并代谢综合征时,心肌缺血概率显著提升。
4、干预措施
基础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严重狭窄需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手术。生活方式干预强调戒烟限酒、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地中海饮食模式可降低复发风险。
心肌缺血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应急。冬季注意保暖避免血管痉挛,出现持续性胸痛立即舌下含服急救药物并呼叫120。建议每3-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CT或运动负荷试验,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