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和膜性肾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肾炎和膜性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肾炎是肾脏炎症的统称,包含多种类型;膜性肾病是肾炎的一种特定病理类型,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
1、病理类型
肾炎泛指各类肾脏炎症,包括急性肾炎、慢性肾炎、IgA肾病等,病理表现多样。膜性肾病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电镜下可见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显示IgG和补体颗粒样沉积。
2、临床表现
肾炎常见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不同亚型症状侧重不同。膜性肾病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80%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程度较重,早期血尿和高血压相对少见。
3、发病机制
肾炎发病机制复杂,可能由感染、免疫异常或代谢疾病等引起。膜性肾病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70%原发性病例可检出该抗体,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继发于肿瘤或感染。
4、疾病进展
肾炎预后差异大,部分类型可自愈或长期稳定。膜性肾病呈慢性进展,约30%患者1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自发缓解率约20-30%,需长期监测肾功能变化。
5、治疗方案
肾炎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常用药物包括氢氯噻嗪片、缬沙坦胶囊等。膜性肾病需免疫抑制治疗,如他克莫司胶囊、环磷酰胺片,对激素敏感性较低,难治性病例可能需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建议患者定期检测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控制食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出现严重水肿时需限制每日饮水量,保持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清、鱼肉等,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若出现尿量减少或血肌酐升高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