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血糖监测的原则是什么

自我血糖监测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律性、准确性、个体化和记录完整性四个方面。

1、规律性:

监测频率需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调整。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通常需每日监测3-4次,包括空腹、餐前及睡前血糖;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3天全时段血糖或选择特定时段轮替监测。血糖不稳定时应增加监测次数,稳定后可适当减少。特殊情况下如剧烈运动、饮食变化或身体不适时需临时加测。

2、准确性: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血糖仪,定期用校正液验证。采血前清洁双手,避免使用含糖消毒剂,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取第二滴血检测。试纸需在有效期内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或高温。同一时段连续测量结果差异超过15%时应重新检测。注意不同血糖仪之间可能存在数值差异,复诊时建议携带自用设备与医院检测比对。

3、个体化:

根据年龄、并发症、治疗方案等设定目标范围。一般成人空腹血糖宜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老年人或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标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的控制目标。合并酮症倾向者需同时监测尿酮体。医生会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调整监测方案。

4、记录完整性:

详细记录每次检测的日期时间、血糖值、用药情况、饮食内容和运动量。可使用纸质日志或智能APP同步数据,标注特殊事件如低血糖反应、应激状态等。就诊时提供完整监测记录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建立长期趋势图可发现血糖波动规律,及时识别黎明现象或苏木杰效应。

实施血糖监测时需注意采血部位轮换避免局部硬结,选择指腹两侧疼痛较轻处。监测后及时分析异常数值的原因,如饮食过量、药物漏服或感染等,而非单纯追求数值达标。定期与医疗团队沟通调整监测计划,配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综合评估控制效果。保持适度运动与均衡饮食是稳定血糖的基础,监测数据应与生活方式干预形成良性互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