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内痔是如何分类的 了解三种类型的内痔疮
内痔在临床上主要分为血管肿型、静脉瘤型和纤维肿型三种类型。内痔是肛垫发生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通常表现为便血、脱出等症状。
1、血管肿型
血管肿型内痔主要由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形成,表面黏膜较薄呈鲜红色,容易出血但较少脱出。患者排便时可能出现喷射状出血,血液颜色鲜红且不与粪便混合。该类型内痔可能与长期便秘、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治疗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九华痔疮栓等药物,严重时需考虑硬化剂注射治疗。
2、静脉瘤型
静脉瘤型内痔由直肠静脉丛曲张形成,表面黏膜较厚呈紫红色,痔核体积较大且容易脱出。患者常主诉肛门坠胀感,排便后痔核可能自行回纳或需手动复位。该类型多与久坐久站、妊娠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有关。可使用普济痔疮栓配合高锰酸钾坐浴,脱出严重者可能需要橡胶圈套扎术治疗。
3、纤维肿型
纤维肿型内痔因反复炎症刺激导致结缔组织增生,质地较硬呈灰白色,表面黏膜角化增厚。该类型出血较少但脱出后难以回纳,可能伴随肛门潮湿瘙痒。常见于长期未治疗的内痔患者,需注意与肛乳头肥大鉴别。治疗可选择复方角菜酸酯栓,必要时行痔上黏膜环切术。
预防内痔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足够膳食纤维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久坐久站。便后建议使用温水清洗肛门,急性发作期可进行温水坐浴。若出现持续便血、痔核嵌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或长期依赖刺激性泻药。不同分型的内痔治疗策略存在差异,需经专业肛肠科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