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阻塞性肺不张有哪些类型
非阻塞性肺不张主要分为压迫性肺不张、粘连性肺不张、被动性肺不张和瘢痕性肺不张四种类型,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具体分类。
1、压迫性肺不张
压迫性肺不张通常由胸腔积液、气胸或肿瘤压迫肺组织导致。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呼吸浅快等症状,影像学可见局部肺组织受压塌陷。治疗需解除压迫因素,如胸腔穿刺引流、肿瘤切除等,必要时配合支气管镜吸痰促进复张。
2、粘连性肺不张
粘连性肺不张多因肺部炎症后纤维素渗出,导致肺泡壁粘连闭合。常见于重症肺炎、肺结核等疾病恢复期,表现为持续性低氧血症。可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促进黏液溶解,严重者需行胸膜剥脱术。
3、被动性肺不张
被动性肺不张多见于长期卧床患者,因膈肌上抬及呼吸运动减弱导致肺基底部分萎缩。典型表现为卧位时血氧饱和度下降,改变体位后可改善。建议每2小时翻身拍背,进行深呼吸训练,必要时使用无创通气支持。
4、瘢痕性肺不张
瘢痕性肺不张由肺组织纤维化引起,常见于尘肺、放射性肺炎等慢性肺部疾病。CT可见肺体积缩小伴支气管扭曲。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可尝试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延缓纤维化,晚期需考虑肺减容手术。
非阻塞性肺不张患者应避免吸烟及接触粉尘,保持环境湿度50%-60%,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E。若出现咯血、持续发热或呼吸困难加重,应立即就医评估是否合并感染或需外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