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注意事项有哪些

血小板输注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严格配型、控制输注速度、监测不良反应、避免药物干扰以及合理储存运输等。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以确保安全有效。

1、严格配型

血小板输注前需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交叉配型,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对于反复输注的患者,还需检测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必要时选择匹配的供体。特殊情况下如新生儿或免疫缺陷患者,可能需辐照处理血小板以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2、控制输注速度

血小板输注速度通常为2-4毫升/分钟,急性出血患者可适当加快。输注过程需使用专用输血器,避免挤压或过滤导致血小板破坏。老年或心肺功能不全者应减速输注,每15分钟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循环超负荷。

3、监测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寒战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或休克。输注开始后15分钟内需密切观察,出现荨麻疹或面部潮红应立即暂停。溶血反应虽罕见但需警惕,表现为血红蛋白尿或腰痛,需紧急处理。

4、避免药物干扰

输注前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部分抗生素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需调整用药时间。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也应谨慎联用。

5、合理储存运输

血小板需在20-24℃恒温振荡保存,有效期5天。运输过程需维持温度稳定,避免剧烈震荡。解冻后血小板应在6小时内输注完毕,不可重复冻融。肉眼观察如有聚集或变色应废弃使用。

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评估疗效。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出血,使用软毛牙刷。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硬或过热饮食损伤黏膜。若出现皮肤瘀斑、鼻衄等出血倾向应及时复诊。血小板输注需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务人员操作,不可自行调整输注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