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体位管理、气道湿化、感染预防、生命体征监测、呼吸机参数调整等。机械通气是救治呼吸衰竭新生儿的重要手段,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结合个体化护理。
1、体位管理
保持头颈轻度后仰位,使用肩垫维持气道开放,每2-4小时更换体位一次,避免压疮发生。早产儿需采用鸟巢式体位模拟子宫环境,注意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影响通气效果。体位变动时需暂时断开呼吸机管路,防止气管导管移位。
2、气道湿化
使用加热湿化器维持气体温度37℃、湿度100%,每日更换湿化水并监测水位。观察气道分泌物性状,粘稠时可配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湿化不足易导致痰痂形成,过度湿化可能引发肺水肿,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动态调整。
3、感染预防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冷凝水及时倾倒。口腔护理每日2-3次,使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气管插管固定胶布每日更换,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破损。集痰操作遵循密闭式吸痰技术规范。
4、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4小时测量体温,观察胸廓起伏是否对称。突发血氧下降时需检查气管导管位置、是否存在堵管或气胸。定期进行血气分析,维持PaO2在50-80mmHg。
5、参数调整
根据血气结果逐步下调呼吸机参数,优先降低吸氧浓度至40%以下,再调整PEEP和PIP。撤机前改为SIMV模式锻炼自主呼吸,通过自主呼吸试验评估撤机时机。记录每次参数调整后的临床反应,避免频繁变动导致气压伤。
机械通气期间需维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保持暖箱湿度60%-80%。喂养采用微量喂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注意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每日进行抚触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减少刺激。家长探视时指导避免触碰管路,可通过声音安抚建立亲子联结。出院前需对家长进行居家护理培训,包括呛奶急救、感染征兆识别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