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修补,颅骨与peek的固定方法
颅骨修补手术中,颅骨与聚醚醚酮(PEEK)材料的固定方法主要有钛钉固定、钛板固定、骨水泥辅助固定、可吸收螺钉固定、纤维蛋白胶粘合等方式。具体选择需根据缺损部位、患者骨质条件及术中情况综合评估。
1.钛钉固定
钛钉固定是PEEK颅骨修补的常规方法,采用医用纯钛钉将PEEK植入体与周围颅骨边缘直接锚定。钛钉生物相容性良好,机械强度高,可提供初期稳定性。操作时需在PEEK板材边缘预钻孔,避免热损伤导致材料变形。术后可能出现钛钉松动或排异反应,需定期影像学复查。
2.钛板固定
钛板固定适用于大面积颅骨缺损修复,通过弧形钛板跨越PEEK植入体与颅骨接缝处进行桥接固定。钛板可分散应力,降低局部压强,特别适用于骨质较薄的颞顶部修复。需注意钛板弯曲度需与颅骨曲面匹配,过度弯曲可能导致PEEK材料微裂纹。术后可能出现钛板外露或感染并发症。
3.骨水泥辅助固定
骨水泥主要用于填充PEEK植入体与颅骨之间的微小间隙,增强机械嵌合作用。常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在固化过程中产热低,不会损伤PEEK材料。该方法常与钛钉联合使用,可改善界面密封性,减少脑脊液渗漏风险。但骨水泥过量可能压迫硬脑膜,需精确控制用量。
4.可吸收螺钉固定
可吸收螺钉采用聚乳酸类材料,适用于儿童颅骨修补或二次手术预期患者。螺钉在术后6-12个月逐渐降解,避免金属异物长期留存。其抗剪切力较钛钉弱,需配合环形支撑设计增强稳定性。降解过程中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需监测血清乳酸水平。
5.纤维蛋白胶粘合
纤维蛋白胶适用于微型颅骨缺损或辅助加强其他固定方式。通过模拟凝血机制形成生物性粘合,可减少金属固定物使用。但单独使用时抗拉强度不足,需限制术后早期头部剧烈活动。对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需慎用,可能出现胶体溶解导致固定失效。
术后需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避免碰撞修补区域。定期进行头颅CT复查评估固定稳定性,术后3个月内限制剧烈运动。出现头痛加剧、植入体移位或局部红肿渗液时需及时就医。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钙质摄入,促进骨愈合,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材料生物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