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感染的途径有哪些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通过尿道逆行感染、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直接蔓延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等途径传播。泌尿系统感染可能与细菌侵入、免疫力下降、尿路梗阻、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医疗器械使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不适、发热等症状。
1、尿道逆行感染
细菌从尿道口进入并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或肾脏,是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的途径。女性因尿道较短且邻近肛门,更易发生逆行感染。感染多由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细菌引起,可能伴随排尿灼热感或尿液浑浊。治疗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
2、血行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泌尿系统,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易发,可能伴有腰痛、高热等全身症状。需针对原发感染灶治疗,同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利福平胶囊等药物控制泌尿系统感染。
3、淋巴道感染
盆腔或结肠的病原体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泌尿器官,常见于盆腔炎、结肠炎等邻近器官感染。患者可能出现下腹坠胀与排尿不适并存的情况。治疗需兼顾原发感染和泌尿系统症状,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环丙沙星片等广谱抗生素。
4、直接蔓延感染
邻近组织器官的感染灶直接侵犯泌尿系统,如阑尾脓肿穿透至右侧输尿管,或妇科炎症波及膀胱。此类感染通常伴有原发病的典型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需联合外科引流和抗生素如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
5、医源性感染
导尿、膀胱镜等医疗器械操作时将细菌带入尿路,或破坏尿道自然防御机制。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可能出现无症状菌尿或急性肾盂肾炎。预防性使用呋喃妥因肠溶片、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药物可降低感染概率,但需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憋尿,女性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选择棉质透气内衣,性活动后及时排尿。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存在尿路结石或前列腺增生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时须及时就医,避免随意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