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发热反应的原因和处理
输血发热反应通常由致热原、免疫反应或细菌污染引起,可通过暂停输血、物理降温、药物干预等方式处理。主要诱因包括{致热原输入}、{白细胞抗体反应}、{血小板抗体反应}、{细菌污染}、{输血速度过快}。
1、致热原输入
输血器具或保存液中的致热原进入人体后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引发寒战、高热等症状。处理需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路,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抗炎药物。发热期间建议监测体温变化,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2、白细胞抗体反应
受血者体内存在的白细胞抗体与供血者白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常见于多次输血患者。典型表现为输血后1-2小时体温超过38℃,可伴随头痛、恶心。需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注射液进行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
3、血小板抗体反应
血小板表面抗原引发的同种免疫反应多表现为中度发热,可能伴有皮肤潮红。处理时应立即减缓输血速度,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龙片抑制免疫反应。对于既往有输血反应史者,建议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
4、细菌污染
血液制品在采集或储存过程中被细菌污染属于严重并发症,可导致高热、休克。需立即停止输血并留取血袋标本送检,紧急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同时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后续治疗。
5、输血速度过快
单位时间内输入过量低温血制品可能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发一过性低热。处理需调整输血速度为1-2ml/kg/h,使用恒温加温器维持血液温度接近体温。对老年或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更需严格控制输注速度。
发生输血发热反应后应详细记录反应特征与处理过程,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测。后续输血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严格筛查血液制品质量。建议输血过程中每15分钟监测生命体征,备齐急救药品与设备。发热超过38.5℃或伴随其他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启动危急值报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