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干咳、高钾血症、血管性水肿、低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发挥降压作用,但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1、干咳
干咳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干咳通常表现为无痰刺激性咳嗽,可能与缓激肽蓄积刺激呼吸道有关。多数患者在用药1-2周后出现症状,夜间咳嗽更为明显。对于轻度干咳可继续用药观察,严重干咳者可遵医嘱更换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片、缬沙坦胶囊等替代治疗。
2、高钾血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减少醛固酮分泌,导致钾离子排泄减少。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或同时使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片时更易发生高钾血症。轻度高钾血症可表现为乏力、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钾水平,避免高钾饮食。
3、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口唇、舌体等部位突发肿胀。症状通常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严重者可累及喉头导致呼吸困难。一旦发生血管性水肿应立即停药,并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或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紧急处理。
4、低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首剂低血压现象,尤其见于高肾素状态患者或与利尿剂联用时。低血压可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为预防首剂低血压,建议首次用药从小剂量开始,如卡托普利片6.25mg起始,并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剂量。
5、肾功能损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引起肾功能一过性恶化,多见于肾动脉狭窄、严重心衰或脱水患者。用药初期应监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如血肌酐升高超过30%应考虑减量或停药。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贝那普利片等经肝肾双通道排泄的药物。
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避免与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等同时大量食用。用药初期可能出现头晕等不适,建议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或从事高危作业。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严重低血压等应及时就医。妊娠期妇女、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本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