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林-巴利综合征 从三方面认识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三方面认识该疾病,主要包括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原则。
1、病因机制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4周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病原体如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等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导机体产生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攻击周围神经髓鞘或轴突。病理改变以节段性脱髓鞘为主,严重者可出现轴突变性。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无力,多从下肢向上肢发展,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感觉障碍表现为手套袜套样麻木或刺痛,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心律失常、血压波动和出汗异常。部分患者出现双侧面瘫或延髓麻痹。病情在2-4周内达高峰,约80%患者可完全恢复。
3、诊疗原则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首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重症患者需呼吸支持。急性期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恢复期进行规范康复训练。早期识别呼吸肌麻痹和自主神经危象是关键,病死率约3-7%。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期翻身预防压疮。恢复期可逐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肌肉按摩和低强度电刺激。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吞咽困难者需鼻饲喂养。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和感染,定期复查神经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