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表现都有哪些?

视网膜静脉阻塞远较视网膜动脉阻塞多见,按其发病的部位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半侧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分支静脉阻塞,按分支大小又分主干静脉阻塞、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按阻塞程度又分部分性阻塞和完全性阻塞。Hayreh主要根据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将本病分为非缺血型(又称癖滞性病变)和缺血型(又称出血性)视网膜病变。非缺血型和缺血型病情并非截然分开,本病的早期,病情轻,阻塞不完全,眼底出血少。以后病情发展,阻塞趋向完全,眼底出血增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较多的无灌注,表明病变已成为缺血型。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1)非缺血型早期视力下降不明显,常无自觉症状。待病变侵犯黄斑部视力下降始被发觉,也可出现一时性视力模糊,随黄斑受损轻重视力正常、轻度或重度视力减退,视野正常或有相对性中心暗点。

眼底检查:视盘正常或有轻度水肿,边缘模糊。有原发高血压者可见双眼动脉细,或有反光强及交叉征。患眼静脉扩张弯曲,沿静脉行径周围可见散在的斑点装或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有轻度水肿,黄斑正常或有轻度水肿和出血。没有或偶见絮状斑。经3~6个月后,视乳突水肿消退,视网膜出血逐渐吸收,部分病人可见有睫状血管侧支形成,呈拌状或花圈状,黄斑可恢复正常或留有色素改变,少数病人黄斑呈暗红色囊样水肿,静脉管径恢复白鞘状。

(2)缺血型早期视力明显下降,常低于0.1,如合并有动脉阻塞可降至手动或光感,视野可有浓密的中心暗点或周边视野缩窄,ERG检查b波振幅降低,a波峰潜期延长,振荡电位振幅降低,b/a值明显下降。

眼底检查:视乳头充血水肿、边缘不清,亦可为出血覆盖,视网膜静脉怒张,色紫暗。呈腊肠状,甚至结节状,视网膜动脉可能为反射性收缩,老年人多原有动脉硬化,视网膜水肿显著,大量视网膜出血,呈火焰状循神经纤维排列,有的融合成片,湮没视刚膜血管,遍布整个眼底,出血亦可进玻璃体。后极部视网膜有絮状斑,黄斑部明显水肿、出血,水肿呈弥漫或囊样,后者呈小泡状,排列成花瓣状或蜂房状。

2.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

视盘上出现两支中央静脉,为先天异常,玻璃体动脉早期进入枧茎时并没有静脉伴随,直到胚胎发育至3个月时才出现,过时在动脉两侧可见到两支静脉,平行于动脉进入视神经,彼此之间有许多吻合支,通常在出生时,一支静脉消失,仅在视盘上留下一支主干,而有些人可遗留下来,形成两支静脉主干,甚至有三支静脉主干者。半侧性阻塞是其中一支主干在筛板处或视神经内形成阻塞,其视网膜受累范围通常为1/2,偶可见为1/3或2/3面积。半侧阻塞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与CRV0相同,因尚有未受侵犯的视网膜区域,特别是黄斑受累较轻时,视力预后较好。如有内层视网膜的广泛萎缩和变性常较严重。

3.视网膜分支静脉FE塞

BRVO多见于老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分主干分支阻塞和黄斑分支阻塞。主干分支阻塞以颖侧支常见,占90%一98.4%,其颖上支多见,占54.9%~72.3%。其中黄斑分支静脉阻塞为15.1%。分支静脉阻塞处上静脉后位交叉者为79.6%~,说明静脉后位交叉容易发生静脉阻塞。

(1)症状视力正常或轻度减退,依阻塞部位及影响范围大小而异,鼻侧支一般不影响视力。黄斑小分支阻塞常无例外影响中心视力,视野有中心暗点和旁中心暗点。神经纤维束缺损或弓形缺损或周边缩窄等。

(2)眼底检查视乳头正常,视网膜动脉细,常有硬化,阻塞点在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动脉压迫变细,其远端静脉扩张、充血、纤曲.其引流区视阿膜出血、水肿、渗出,可有絮状斑。

(3)荧光血管造影视盘可有毛细血管渗漏,受累静脉充盈迟缓,管壁着色渗漏,阻塞点血管内皮受损可见高荧光点。完全闭塞则无荧光通过。毛细血管纤曲扩张,有微血管亦呈点状高荧光,并有渗漏。

推荐阅读